万古时期,人与动物也许都是四肢发达,共享动物世界。在这个漫长的时代,人与人见面的问候语是“遇到老虎了吗?”毕竟猛兽世界,人为弱势群体,活一天算一天,真遇到了老虎哪有活路?及至“武松打虎”也仅仅限于个案。
只是近三十年前:六十开外的人,记忆深刻的打招呼是不论场合地“吃了吗?”,吃了,才是解决了温饱,吃了,才是比安居乐业还重要的人生课题。
现在:人与人之间“你好”已是没有疑问的“见面礼”。有人说,我们这一代人是改变了中国“问好”方式的一代人。
世界的变化因疫情而变,甚至于巨变。如今,人与人之间的“你好”,正在受到疫情的挑战:“戴口罩”已成为人类共同“见面礼”。
从人类有始以来的“遇到老虎了吗?”到“吃了吗?”及“你好!”又及“戴口罩”……人类的“见面礼”这四步曲,无外乎都是与安全息息相关,人类,当在解决了吃的温饱之后,又困疫情这只无所不在的“世纪猛兽”,拖了人类发展的脚步,滞纳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生理距离,将口罩推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,人人成为口罩一族。
因疫情,口罩一马当先成为人们阻击新冠肺炎的盾牌,时时处处伴君行渐呈常态,至今,似无半点退居二线之迹象。
毕竟在这场看似已呈常态却看不见硝烟的抗疫中,口罩作为盾牌还是人们出行的必备武器。君不见,新冠肺炎疫情始发时,口罩的盾牌作用“不戴口罩你试试,试试就逝世”是多么地惨烈。
健康的概念除了我们自身的身体状态,还应该体现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处于一种正常态,也就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及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。
我们传统的健康观往往就是身体“不生病”这么简单。健康不仅指我们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,在生理与心理上,人际关系比较融洽的完好状态。
这种完好状态,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健康,还有能够健康地将自己融入社会,做一个心智健全和生理健康的常人。
检验一个人健康与否,可具体到其身体力行的乘公共交通工具,逛商场与旅游景点,甚至于微信群的聊天……因为一个人自身健康,修养无疑是融入在健康的理念与一言一行的所做所为。
如今,抗疫形势依然不容松懈,口罩作为人们出行的抗疫与防疫的武器,依然具有“低成本,高保障”的作用。既然大家出行谁也保证不了“一米距离”,口罩就是确认你我他相互安全的保障。
在疫情关键的前几个月的“禁足”日日夜夜,每每走在夜幕下的城市街道,只见按部就班的两侧路灯忠于职守,不见往日来来往往车流与人潮……特别是我们戴着口罩走在空荡荡的家门口的街道,不由自主地心发慌,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“恐慌”:人与人在疫情面前的整体肃静!
白色的口罩已成为疫情期间出门的标配,以至于乘公交车坐地铁“请戴好口罩”的提示已胜过“请自觉打卡上车”。
疫情下,不方便远足,基本上都限制在省内出行,时间三天五日。
每次出游,印象深刻的是口罩,它已由白色主基调形成五花八门的脸面风景,娇艳的粉红色,蓝色透着精灵,当迎面走来佩戴着黑色口罩的行人,无论男女,总感觉有一种肃穆。
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,因疫情给了我们太多的肃静与肃穆,口罩又让我们人与人失去了面对面的本真。疫情期间,原本老行话的“出门三件事”得加上口罩成为“出门四件事”,而进门先洗手,疫情给全民上了自觉习惯课。
耳濡目染,疫情防控,口罩是为每日出门不离身的主角。
健康码特别疫情通行证
“健康码”,全称“电子健康通行码”。随着疫情的持久,乘坐公交车也须出示“健康码”了,这一举措的落实,令连微信都不会正常使用的老年人“如坐针毡”。
都说疫情改变生活,不如说先倒逼这些老年人,虽然老年人“过惯了苦日子”,舍不得吃舍不得用,一部老手机只要能通话,嗑嗑叨叨叨十几年。
如今,疫情当下,该换智能手机就得换,大处说“能跟上时代发展,也是可延续衰老”,小处说“玩转了手机”也就“进入了大千世界”。若能让出行的日子,离不开手机,花钱的手段不再摸纸币,老年人的“疫情时代”应该是自己鞭策自己的奋斗,有了这份进步,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免疫力,也是心理和生理免疫力的提升。
申雨林的“战疫专题”集报
2020年疫情以来,我的内蒙古包头报友申雨林就开始关注疫情期间的报纸。他甚至于还把自己的微信头像制作成“战疫”主题。
我根据他的战疫微信头像,写了如下四段:
包头,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风从草原走过,吹落多少传说。
荆州,一处楚文化的发祥地,历史文化名城,屈原精神高地。
包头,一位痴情报友战疫情,包头联着荆州,以报会友动容。
雨林,战疫双城城跨地域记录,报纸激情连线,记录最美战疫。
从他的微信头像,你可以一目了然:双手各持《荊门晚报》和《包头晚报》,在“战'疫’双城记”的标题下,展示他与异地报友抗疫故事。
《长江日报》,《荆门晚报》,《华商报》,《新民晚报》,《包头日报》,《包头晚报》,《内蒙古晨报》……
申雨林如数家珍地介绍他搜集的全国各地战“疫”期间的“宝贝”,申雨林的“战疫专题”报可谓下了功夫。
疫情期间,申雨林本来没有计划收藏这些非常时期的非常报,朴素的考虑仅仅是疫情期间的安全原因,限于小范围地单位与同好之间搜集。
真正萌发搜集战疫报的意识是,疫情期间,全国各地集报人都在征集包头疫情期间的报纸,由此由被动帮助各地报友寻找内蒙与包头的战疫报,到主动交换到了全国各地战疫报。
目前,通过与全国各地的报友交流与交换,申雨林已搜集了各地百余类疫情主题报。
特别是湖北荆门市是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对口支援地区,荆门当地的报纸也是他重点搜集的报纸之一,“荆门当地的日报和晚报,报道了大量关于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,申雨林都一一收藏。
内蒙古当地媒体“关于援鄂医疗队全部800多名医务人员事迹”的《内蒙古晨报》,在非常时期出版“凡人英雄——内蒙古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”百版特刊,形式非常,人物形象跃然纸上,精彩纷呈,纪念意义非凡……他也进行了搜集。
以报会友中,为表达感谢,申雨林的好友李方舟特意书写了“蒙恩被德荆生铭记”“承'蒙’相助'荆’生难忘”两幅书法作品,邮寄给荆门市媒体,形成两地集报抗疫新闻。
申雨林对中国战疫专题报的搜集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,《包头晚报》2020年4月22日头版头条以《战“疫”双城记》向广大读者推介。
申雨林作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理事,内蒙古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副会长,包头集报联谊会秘书长,被评为全国最美集报人。
战疫“陶瓷版号外”你见过吗
报纸,故名思义属“新闻纸”,然,独一无二的出版于2020年8月19日的瓷版《瓷都晚报》号外,对拥有者北京报友王伟伟来说“这份瓷版报属于专制品,集号外、晚报、瓷质报专题性和抗疫主题性多重收藏与一身……”
据了解,“致敬,瓷都战疫天使”《瓷都晚报》号外,是瓷都晚报创刊17年来首份用陶瓷材料烧制的报纸,精心筹备3月之久,成功烧制60份。里面收集了景德镇46名支援武汉、随州、新余战疫天使的最美容颜,记录了一段段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言。如今,这些瓷报号外已分别赠予46名医务工作者以及该市卫健委等单位,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珍贵文献收藏。
而王伟伟的这份藏品,正是从景德镇一位收藏家手里获得的,他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,疫情终将远去,而这块陶瓷版的号外将愈发珍贵与意义非凡。
抗疫志愿者张惠萍在社区
进入2022年3月,谁曾想,新一轮疫情疯狂袭来。短短半个月就迅速波及28个省份,新增感染者近2万例,这是继2020年武汉疫情后最艰难的时刻。
疫情就是命令,我们身临其境,离我们最近的广大社区工作者再一次冲锋陷阵,许多地方深夜紧急集结、直奔防疫一线。
集报人自然也不含糊:疫情不除,抗疫不止,非常时期,天津报友张惠萍等还参与了当地的抗疫志愿者服务,他们身着防护服的冲在一线的身影,无疑是集报界报友战疫史上的优秀代表。
张惠萍说“天津这疫情比较严重,尤其我们住的武清区,感染者占天津感染总人数的50—60%之多,因此一天一次核酸检测,现在已做了四次了,估计可能要做7次左右,您放心我们的防护措施做的比较到位,防护服、口罩、脸罩,手套、鞋套等全齐”。
作为武清区妇女代表并享有“全国最美家庭”称号的张惠萍不顾腰椎骨折尚未完全康复实际困难,贴着膏药,始终坚守一线,她耐心劝导居民,嗓子早已沙哑……四次筛查中,她与众多志愿者耐心细致的引领服务、高效快捷的登记服务、温暖有爱的入户服务,受到广大居民和街道领导一致好评。
如说按照区防控指挥部调度会精神,下朱庄街大筛结果全部为阴性,不再进行大筛,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。
显然,这是全国面临的新情况,机关与企事业工作人员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,将按照“点对点”的要求,恢复正常上班,日常工作和生活全程佩戴口罩,保持良好卫生习惯。
进入小区人员主动测温、亮码(场所码+行程码)、戴口罩,配合工作人员做好登记。
小区全体居民注意不要出现人员聚集、不佩戴口罩等违反疫情防控政策的现象。
据悉,截至3月9日,上海在院治疗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共有597名。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,有472名。
深圳目前累计的境外输入中,702例,有651例来自中国香港。
重压下,很可能就外溢到闭环之外,到城市里来。
中国疫情,随着整个亚洲疫情从北向南移动,有专家推测预计至少还需要2个月,到5月10日左右,才有望趋于平稳。
愿疫情非常态和异常地区的你我他,我们共筑防控墙和抗疫大堤。
继续以笔行走在抗疫战线上
无论是网络微刊还是在各种传统媒体上,自疫情以来,反映疫情的文章可以说宏观与微观不断,受个人眼界所限,作为集报人,当歌颂集报队伍中的抗疫代表,或在集报用报中去发现“抗疫”与“战疫”的一个个典型或故事,将其串连成抗疫成果。
我在以笔为“抗疫”武器中,在自身的抗疫大环境下不断搜集信息并挖掘细节,组织稿件,不仅仅通过微信群,更是通过朋友圈,甚至“美篇”和公众号以及各种官方媒介,全方位地宣传和介绍了包括集报人在内的抗疫中的好人好事,宣传集报队伍中涌现出的抗疫成果。
目前,笔者已先后创作并发表了《中国集报人的抗疫故事》,《就地过年说开去》,《夜幕下的哈尔滨路》,《战疫网格员纪玉兰》,《修身养性家里蹲》,《口罩与健康码》,《“战疫”全线拉开——评青岛日报舆论战通栏标题设置》,《关于“抗疫报”》等一系列有关抗疫文章。
其中,代表作《中国集报人的抗疫故事》,全文5000余字,先后被《湖北文学》,《速读》,《东方文学》,《新京报》《中国集报信息》等10余家媒体选刊与发表并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“中国集报界'抗疫之星’”。
本文来自作者[访客]投稿,不代表辣之友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lzysp.cn/zlan/202509-2961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辣之友号的签约作者“访客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王纪民:疫情防控与抗击的思考记录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辣之友号]内容主要涵盖:国足,欧洲杯,世界杯,篮球,欧冠,亚冠,英超,足球,综合体育
本文概览:防疫与抗疫笔记 问好·见面礼·口罩 万古时期,人...